客服热线 :  400 168 0525
  •      
  •  
news 新闻动态
  •  
  •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9 - 14
点击次数: 1
在当今制造业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企业对于设备效能的追求日益迫切。为了优化设备效能,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tpm管理咨询的帮助。这种全面且贴合实际的指导服务,以其独特的管理策略和实践经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思路与机遇。tpm管理咨询是一种高智能服务事业,由具备丰富tpm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团队组成。人们深入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紧密合作,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设备管理中的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并指导实施。这一过程不仅关注设备的日常维护,更注重预防性维护、故障消除和人员培训等全方位的管理。核心在于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它强调每个员工都是设备维护的重要一环,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和意识,使人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也促进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从而提高了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率。在实施tpm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显著感受到设备效能的提升。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设备维护计划、加强设备保养和预防性维修,设备故障率和停机时间大大降低,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还注重通过工艺改进和设备优化,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产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还关注设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定期检测设备性能和参数,确保设备处于运行状态,从而降低产品不良率,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种对设备效能的全面管理,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tpm管理咨询以其系统的指导和全方位的管理策略,助力企业实现设备效能优化。通过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科学管理,企业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筹码。对于追求高效、稳定生产的企业来说,引入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作者: 吴晓华
点击次数: 107
全员改善系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陌生,实施的方式也各有千秋。譬如: 合理化建议、创意功夫、金点子活动、创新、提案改善等等。很多企业在刚开始推行时如火如荼的展开,运行一段时间以后或多或少的出现采纳率低、高质量提案偏少、员工不愿意做改善等等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出现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也可以为已经实施或者即将实施全员提案改善的企业作些参考。一、改善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在企业推行改善管理,顶层制度设计特别关键,从组织保障、实施流程、方法指导、激励政策、提案的评审、领导层与管理层对员工的认可方式、改善效果及思路的分享及宣传,都会影响到改善系统运营的效果 。组织上要从董事长、总经理层面担任提案改善的指导委员会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要担当好培训者、指导者和宣传者的角色,线长、工段长、班组长对于改善制度的理解及对一线员工的宣贯、指导非常关键。二、改善方法的培训、指导有了良好的顶层制度设计,并不能任由员工自主做改善。当然,刚开始很多员工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做出较多的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少系统的改善方法和思路的培训及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现场指导,员工渐渐开始抱怨找不到问题、管理层抱怨员工水平低,长此以往,改善氛围越来越淡薄。三、改善提案的评审程序执行有了改善制度及流程的顶层设计,员工也按照要求提出了提案并制作的改善总结,刚开始评审团队还会认真的评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评审团队自身对改善的理解、对改善评审标准的把握不足、评审占用工作时间较多……渐渐地不愿意组织集中评审,仅仅用每个评委在后台对提案评分并进行汇总,按照制度发奖金。员工渐渐感受到改善氛围的驱动力开始滑坡,员工亲自发表的机会和演讲锻炼的机会被剥夺,员工获得荣誉感的期望逐步被磨灭,员工对改善的意愿自然开始滑坡。四、改善奖励制度的落实不管哪个维度的管理,建章立制是企业领导层都希望实施的工作。在流程制度刚建立的...
发布时间: 2020 - 09 - 28
作者: 吴锦城
点击次数: 140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如何进行问题的分层与聚焦,此阶段的核心目的就是把问题分析透彻,聚焦到核心的问题优先进行解决,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那么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引起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只要把问题分析的足够深入透彻,那么引起问题的原因就会比较的显现,但是有时原因又会隐藏得比较隐晦,特别是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这时我们一般都会先去推测问题的原因,再通过一些列的手段去验证确认哪些是真正的原因,哪些是假象的原因。有个逻辑式Y=F(x)串联原因分析的整个过程,这里的“Y”代表“问题”,“X”代表“原因”,本阶段的核心是从Y(问题)引出背后的原因(X),再确认原因与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逻辑关联,以此确认真因及其对问题的影响贡献度。所以在原因分析的时候通常会经历三个过程:原因分析=原因评估=真因验证,也是俗称的原因分析三部曲,以下漏斗的图形可以形象的展示此过程:第一阶段目的是问绕问题展开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会用到很多原因分析的工具,如:鱼骨头,关联图,树图等。其实这些工具之间差异更多是图形的长相差异之分,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原因分析的原则,此原则在原因分析各工具运用时都需遵循的。广度,表示思考原因的全面性,在原因分析的时候是否扩散我们的思维,全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在制造型企业,我们通常会从流程的构成要素:人员/设备/物料/方法/环境这几个维度去挖掘原因。深度,代表原因分析的深入度,是否逐层递进挖掘到问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通常我们会通过Why-Why分析法,不停的问为什么,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广度原则与深度原则进行原因的展开,这时分析出来的原因就会比较全面系统。但是在原因分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以团队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这时每个人所认知的原因就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分析出来的原因比较的庞大,接下来就需要对原因进行评估,初步的排除一些比较不靠谱的原因,筛选...
发布时间: 2020 - 09 - 27
作者: 吴贵阜
点击次数: 159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英文全称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所谓SOP,是上述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 ,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一般包括:工序名称、操作要点、所用工具、包装要求及员工自检要求,一般在最后面会加上相应的操作图片。SOP的精髓,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用更通俗的话来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是以文件的形式描述作业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应遵守的事项,是作业员的作业指导文件,是检验员用于指导工作的依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SOP应满足如下四个条件,才能称得上是一份好的作业指导书。条件一:作业人员信任你的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值得信任是核心。当作业指导书是作业人员作业时唯一被遵循的指导时,这种信任才有可能建立。然而,现实中经常发生的是,某工程师,经理来到现场,口头对作业人员的操作提出变更要求,这些要求并没有反映到作业指导书上。这些工程师、经理甚至把这种行为看作是自己的能力。这样下去,作业人员自然不会对作业指导书产生信任。无论是谁,都应该以书面的方式传递现场作业的要求,否则就会毁掉员工的信任。条件二:作业人员能快速理解作业指导书。一份好的作业指导书,应该能让作业人员很快理解。应该尽可能用图片来提供作业指导,仅辅助以很少的必要的文字。当一份作业指导书包含太多与“作业”无关的内容时,其可理解性将大大降低。一份作业指导书应该尽可能只有一页,作业人员如果需要在多页/多屏之间切换时,作业指导书的可用性也将大受影响。如果用一些专业术语,或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简写来写作业指导书,那么这种作业指导书在还没发行前就已经失败了。条件三:作业指导书应该随时可以被作业人员拿到。作业指导书是不是要时刻挂在作业人员的眼前呢?我的看法是,如果能做到时刻挂在眼前自然是最好。即使做...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8
作者: 宋显龙
点击次数: 327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到精益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要从现场的隐患入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在生产现场隐患管理中经常用到的一项工具“虚惊事件提案”。所谓“虚惊事件”是指那些“差一点”“吓一跳”的事件,虽然没有造成安全伤害,但是已经提醒我们这里是有隐患的。在现场管理中,隐患往往就在这些“虚惊事件”中,所以发动所有一线员工开展“虚惊事件提案”活动是面向隐患管理的非常有效的工具。“虚惊事件提案”活动的开展需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需要系统全面的跟员工讲清楚什么是“虚惊事件提案”,最好以实际案例讲解给员工;第二步需要员工根据自己在工作现场的经历提交提案;第三步需要班组长根据自己班组提交的提案内容进行分类,分类依据为解决员工提出的“虚惊事件”需要哪个层级协调资源解决,如果是本班组内就能解决的列为C级问题,如果是需要动用车间/部门资源解决,同时在本部门内其他区域可能存在共性问题的列为B级问题,需要从公司整体角度协调资源解决,在全公司都是有类似情况的问题列为A级问题;第四步,将C级问题在班组内部解决,将B级A级问题提报部门及公司,推动解决;第五步,跟进自己区域员工提出的提案,直到问题关闭闭环结束。“虚惊事件提案”活动的五个步骤缺一不可,这是一个闭环管理过程,只有员工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才能促使员工提出更多的隐患点,也才能保证生产一线的安全隐患管理真正做到实处。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6
作者: 庞兆然
点击次数: 160
在制作FMEA时,需要考虑的控制方法包括发生后探测失效模式的控制(又称为“产品控制”)和发生前预防失效的控制(又称为“原因控制”)。发生后探测失效模式的控制可以理解为缺陷检测,即缺陷发生,但是可以被检测到;而发生前预防失效的控制又可分为当发生时探测到起因并防止失效模式发生的控制方法和预防原因产生的控制方法,前者可以理解为错误检测,即错误发生,但是可以被检测到,而后者可以理解为错误预防,即错误是可以预防的。举例说明,缺陷为漏钻孔(要求是4个),错误(原因)为钻头断裂,对应上面提到的控制方法采取了以下措施。发生后探测失效模式的控制:设计一个光电检测漏钻的装置,发生漏钻停机;发生时探测到起因并防止失效模式发生的控制:利用限位开关检测钻头完好,检测钻头断裂,机器停机;预防原因产生的控制:设备自动记录钻头的使用次数并自动更换。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4
作者: 张光旭
点击次数: 113
1、充分的共识。项目成功的基础是共识,比如项目组内的共识、项目成员同组长的共识,项目团队同老师的共识;共识的对象主要有:流程、方法、知识、思路、困难、进度、甚至心理心态;共识的最好形式是团队内部会议,而不是工作靠组长或某一两个人承担任务。项目之初较早的、全面的共识,能让项目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共识流程,不少人已发现自己、其他成员、项目组长对流程的内容、节点、时间都有不一样的认知。只要没有共识,就没有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改善的起点,就会有不同的波动,日常管理作业越来越复杂。其中,共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认清项目最终的受益者是自己,不是工厂;2、问题的分类。总体来说分为三大问题第一类问题:现有流程、制度导致的、过往记忆中的、想借此机会改变的,但缺有效数据支撑的现存问题或经验问题。这一类问题站在现在想过去、反查历史数据,用的是经验或失效的数据,虽然经验是宝贵的,但不一定全对的。因为没有“三现”,问题已灰飞烟灭了。但这个用宝贵的经验谈出的问题有部分还是正确的,所以这类问题要解决,要提前做改善或预案。第二类问题:现有流程、制度未改变的条件下,当天发生的、下班时回忆的问题。这第二类问题已让大家开始去记到异常记录表中,用于弥补第一类有效数据支撑少、记不全面的情况。若只处理不记录,则会错过根除问题真因的机会,日子一天天过,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升,问题又一次次出现;所以要用目视化暴露问题来补这个漏洞。第三类问题:在变革或改善问题的过程中,主管、班组长都能做到“三现”,并有异常快速反应机制做保障,10分钟之内快速反应小组成员到现场马上给出处理意见的、有临时措施的问题,处理的结果只有:1、彻底解决且标准化;2、形成新的课题,列入长期改善课题清单,由车间或厂级系统推进。以上三类问题或阶段要认清,漏任何一类问题,少解决一类问题,现场管理如同一直在救火。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
发布时间: 2020 - 07 - 31
回到顶部
扫描进入小程序
分享到:
Copyright ©1999 - 2022 北京冠卓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827号
客服热线:400-168-0525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cynthia.wang@gzconsult.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东路400号院1号楼14层2单元1712
X
1

QQ设置

在线咨询

---------------------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400-168-0525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