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  400 168 0525
  •      
  •  
news 新闻动态
  •  
  •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 - 01 - 14
点击次数: 3
精益生产管理通过系统化的改进手段,消除浪费,优化流程,从而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有效实施精益生产管理,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精益生产管理的核心在于“消除浪费”。浪费在生产过程中无处不在,包括不必要的等待时间、过量生产、库存积压、运输环节的低效等。通过识别和消除这些浪费,企业能够显著降低成本。例如,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而过量生产则会增加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精益生产管理通过细致的流程分析,精 准找出这些浪费点,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在具体操作中,精益生产管理推崇“价值流图”这一工具。价值流图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了从原材料到客户手中的完整价值创造过程。通过绘制和分析价值流图,企业能够清晰地看到哪些步骤创造了价值,哪些步骤是浪费。基于此,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流程再造,去除非增值活动,优化增值活动,从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另一个重要的精益工具是“单件流”。传统的批量生产方式中,产品在各个工序之间往往需要等待,导致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单件流则要求每个工序只处理一件产品,流程之间无缝衔接。这种方式虽然对设备和人员的配合要求较高,但能大幅减少等待时间和库存成本,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通过单件流,企业能够在保持高效生产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精益生产管理还强调“看板系统”的应用。看板系统通过信号卡或电子信息,实时传递生产指令和物料需求。这种方式避免了过量生产和库存积压,确保生产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匹配。同时,看板系统还能提高生产的透明度,使得问题能够及时暴露和解决。通过减少过量生产和库存积压,企业能够降低资金占用和仓储成本。在设备管理方面,精益生产管理通过对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和及时维修,企业能够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的生产中断和额外成本。此外,设备的定期维护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更新换代的频...
作者: 吴晓华
点击次数: 253
精益生产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如果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推行精益生产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确企业要推行精益生产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要识别企业经营过程的目前的痛点,希望推行精益生产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点的改善,将精益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导入企业,以点带面逐渐在企业内部建立系统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企业运营体系的提升。在具体推行方面,高层的支持,特别是以上所提到的高层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坚持精益生产的推行,必须明确目标,希望精益生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并不遗余力的给予支持,这样精益生产才可能有效的推行,并取得希望的效果,否则最终将会半途而废。企业导入推行精益生产很容易,通过一定的培训、体系的搭建,但精益生产的管理难在坚持,难在将精益生产和企业运营管理相融合,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精益文化,而这一过程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业高层的认同,持之以恒的坚持,最终为企业铸就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精益生产在企业落地,一般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公司高层持之以恒的重视。按照以往的经验,企业推行精益一般需要自上而下推行,因为精益的推行是需要协调各种资源、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如果公司高层不重视或者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即使推行了精益,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更谈不上精益文化的形成。2、对精益生产的重视与推行需要自上而下,落地执行需要自下而上。公司高层重视,投入了相应的资源,有了推行的动力,那接下来就需要从基层开始,逐渐开展精益改善,从基层员工开始所有人学会精益工具的使用、利用精益工具改变工作方式、工作思路、转变意识,实现精益管理的落地。在内部落地阻力比较大时,可以考虑引入外部资源,但最终还是取决于高层对精益推行的重视程度。3、有了高层领导的重视,从基层到中高层逐渐有了精益管理的意识,并掌握了具体精益工具方法的使用,接下来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精...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2
作者: 吴锦城
点击次数: 165
职场的生涯都是无数个解决问题日子的连缀,对于咨询机构每一次的合同或项目的执行过程也都是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掌握运用系统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成为一门核心掌握的技巧或技能。如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也是由于培养解决问题的顶级专家而出名,其中以麦肯锡命名的三本著名的书-《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也都紧扣“解决问题”这个职场的关键焦点进行展开。您可能会接触很多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如戴明的PDCA,六西格玛流程问题解决DMAIC等等,对于不同的方法之间的差异无非是解决问题的阶段步骤,或不同问题之间用到的工具存在的差异,对于解决问题的整体思维是具有异曲同工的,回到问题解决的流程无非如下图所示:这里所展示的是典型的问题解决的流程,对于不同的问题,流程或许会有些差异,如在发现问题的环节,如果问题的表征现象比较的浅显,可能后续的执行流程就会直接导入对策,这些点的内容,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会进行阐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的核心是对问题如何进行宏观系统的架构,这里我觉得离不开两个核心的能力: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性构成问题到对策的纵向串联,每个环节的相互支撑;发散思维又构成对于整个逻辑的发散补充,简单来讲就是构成问题解决的广度及深度交络。而这两个能力看似简单,还得经过长期的不断历练,才能形成思维的定势。首先,我们从问题本身进行切入,分享一下如何“发现问题”。(1)定义问题:期望与现状之前的差异这里的期望,就是“业务的需求”,或通俗称为“客户的需求”,当然客户可以界定为外部客户跟内部客户。在商界,这个需求有以下几个典型的形式:竞争需求,组织需求,财务需求和运作需求。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期望值,这就构成的实际现况与需求的同期性,如某企业2020年的从公司运营成本分析发现,其单件制造成本为40元/件,而竞争对手的单件成本为38元/件,并且从财务角度分析,如果维持40元/件...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0
作者: 吴贵阜
点击次数: 220
我们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这两个概念,理清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对管理者提升自我的管理认知是有很大帮助的。什么是管理幅度呢?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也就是看一个领导能够管理多少人。管理幅度一般会受到行业特点、人员素质(涉及的人员素质)、工作性质、环境特征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以工作性质的影响为例,培训师培训的时候可以一对一、一对百甚至上千都没有问题。但如果是游泳教练呢?一对一、一对十都可以,如果一对一百那就谁也学不会游泳了。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从最高主管到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级。管理层次的多少,应当根据组织的任务量与组织规模的大小而定。规模较大和任务量较重的组织,其层次可以设定得多一些,让大家一起来分担组织的管理职能,参与到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人员就会多些。规模较小的组织,就没有必要安排那么多的管理人员,通常有能力的几个管理人员就可以把组织完全管好,所以就可以采用少层次的组织结构。管理幅度与与管理层次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这二者之间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越大,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越少。管理者能力强,就可以多管一些人,企业就不需要设置过多的管理者。设置较少的工作层次,管理者把工作做到位就可以了,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会少一些。反之,管理幅度越小,一个管理者管不了几个人,设置的管理层次就会多些,多配置一些管理人员,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次,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就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呈现不同的形态。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企业组织呈扁平状的组织结构形态。而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的组织呈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形态。英国的管理学家厄威克提出了普遍适用的管理幅度,即每一个上级领导人所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5~6人。管理幅度一般来说以3~8人最优,管理层次以3~4层左右为最佳。主管人员应该知道管理幅度是有限度的,并...
发布时间: 2020 - 07 - 19
作者: 王赟珍
点击次数: 277
单件流-one piece flow又称为一个流、连续流等,是精益生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与之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则是“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batch production。按照精益大师沃麦克的精益词典《Lean Lexicon》给单件流或连续流的定义是:“每次生产和移动一个(或一个小的、固定批量的)工件,使得工件尽可能连续的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步骤,并且每一步都刚刚在下一步需要的时候完成。连续流可以采用从移动式装配线到手工转移的生产单元等多种方式实现”。从这个的定义来看,单件流的流运行模式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素:1.每次生产和转移一个、或一个固定的小批量(如一箱)零件;2.尽可能的连续流动3.上下工序刚刚好的衔接。为什么要实行单件流呢?实行单件流的好处有哪些?1.保证品质当采用单件流时,每一个作业者都是检验员。且每件产品很快的由下一工序查看,所以可以在大量产出之前迅速发现缺陷。2.改进生产力许多伴随批量生产而来的不增值作业通过单件流也随即消除。(如摆盘,搬运等)3.降低库存成本4.释放作业空间单件流减少了在制品,所以存放在制品的空间得以释放。5.增强灵活性单件流通过缩短流程周期,使得企业拥有更加快速的反应系统。怎么实现单件流呢?对于单件流而言,如果我们要想运用得当,必须了解其内在运行的要求和本质:1.单件流生产模式强调的是“流”,强调的是单件或固定小批的流转,而不是整单的转移、停滞和等待。2.单件流过程是自主运行的,不需要设置工序间的停滞或人工的控制,零件进入生产单元后自动流转,直至加工完工后流出单元,这里面的自动不一定是自动化,是运营模式的自我运行。3. 在实现单件流时,在同一台设备上加工不同的品种零件的快速换装和快速转移是最基本的条件。4.单件流或一个流中的“一”,并不是专指一个,也可以是一个LOT,即一批,所以单件流是按个、还是按固定箱或按固定小批流...
发布时间: 2020 - 07 - 17
作者: 宋显龙
点击次数: 907
很多企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每天忙着最多的事情是处理异常,到处救火,久而久之,很多班组长甚至车间主管除了处理异常都不知道正常的管理应该做哪些工作。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以丰田的现场管理为例,作为生产一线的管理者,需要从七大任务的方面进行日常管理。这七大任务包括:安全、质量、成本、交期、人员、设备、环境。在一些管理体系特别健全的企业中,会有HES部门主管安全,会有质量部门主管质量,会有设备部门主管设备,甚至会有5S督查部门负责环境管理,那是不是这些都有专门的人做管理了,在现场就不需要一线的管理者再去关注这些方面了呢?当然不是,作为生产一线的管理者,你的核心职责就是围绕现场进行管理,而现场管理就离不开这七大任务的维度,这些都是一线管理者必须要做管控的内容。明确了现场管理的七大任务之后还要清楚每个任务模块都需要管理哪些方面的内容。根据现场管理的目标可以将管理活动分为三个层面,即:维持活动,改善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所以,在七大任务的每个任务模块都要有这三个层面的管理活动,而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处理异常这些处在维持活动层面的内容,还要考虑哪些改善活动和人才育成活动要添加进来。只有将现场管理七大任务的各个模块都按照维持、改善和人才培养这三个维度进行展开,才能解决生产一线管理者只会处理异常而不会正常管理的问题。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07 - 15
作者: 庞兆然
点击次数: 203
最近在辅导一个公司的质量改善项目时,发现其工序不良和客户不良经常会出现批量不良,对整体不良率造成很大影响的同时,指标趋势也是非常的不稳定。通过对批量不良履历进行分析,发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该公司产品设计并不复杂,只需要明确产品的颜色和材质,重点是实现工艺,但对应有较大差异的新颜色和新材质,在工艺设计这块做的很不到位,尤其是这些差异对工艺有什么要求,需要工艺做哪些调整或变动等需要进行事前研究;二,缺少全流程潜在失效模式的梳理,这里推荐使用PFMEA(过程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种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其相关的起因/机理已得到充分的考虑并采取措施;三,出现的操作员未测量而质检员又没有进行首件检查而出现的批量不良问题,说明了质量意识淡薄和基本不遵守的问题,需要持续开展质量意识提高的活动和基本遵守的巡检并采取相应的考核措施;四,客户处出现的批量不良,对于外观不良需要和客户明确接收标准并反映到公司的出厂检验标准中,而对于性能不良目前还存在着在后续加工出现问题,而公司内部的实验项目无法检出或没有对应实验项目的情况,实验的探测能力亟待提高。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07 - 13
回到顶部
扫描进入小程序
分享到:
Copyright ©1999 - 2022 北京冠卓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827号
客服热线:400-168-0525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cynthia.wang@gzconsult.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东路400号院1号楼14层2单元1712
X
1

QQ设置

在线咨询

---------------------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400-168-0525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