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  400 168 0525
  •      
  •  
news 新闻动态
  •  
  •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10 - 22
点击次数: 7
六西格玛管理源自摩托罗拉公司并在全球企业界广泛推行的质量管理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成效,成为了追求更出色、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的管理战略。那么,六西格玛管理是什么?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又拥有哪些核心价值呢。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质量管理方法,其名称来源于希腊字母“σ”,即统计学中的标准差,用于衡量过程变异性的指标。该方法旨在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工具,持续改进流程、降低缺陷率,达到近乎完美的质量水平。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原理在于“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础,追求零缺陷,持续改进”。它强调通过DMAIC模型(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对流程进行不断优化,逐步降低过程的变异性,达到质量稳定和优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成为决策和改进的基础,通过深入分析数据,企业能够准确识别问题根源,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六西格玛管理将出众视为无缺陷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改进的能力、客户满意度被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客户需求和期望,并将其作为产品和服务设计的出发点。通过收集和分析客户反馈,企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赢得市场认可。与此同时六西格玛管理强调决策和改进必须基于数据和事实。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企业能够了解流程的表现和问题所在,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机会。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减少了主观判断和偏见,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六西格玛管理是什么,以上就是简单介绍。六西格玛管理以其追求出众、客户导向、数据驱动和团队合作的核心价值,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作者: 杨兆平
点击次数: 322
说到生产计划,想必是很多制造型企业非常头疼的问题了。尤其对于多品种、小批量业态的公司更为明显。冠卓咨询基于过往的咨询项目经历,我们看到大部分的企业受困于策略与方法。甚至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计划不就是等同于排产吗?对于这样的认识,您怎么看呢?首先抛出我们的观点:计划≠排产,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知道,计划部门的核心使命是统筹利用资源,在交付与有限资源中寻求最佳解法或“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编制计划方案”。此时,我们知道的信息主要为:外部客户需求(交期、数量)、内部资源(粗产能),编制计划方案的主要考虑点应是面向交付,初步规划工序的完工时间,长周期(订单交期通常是周)时间段内初步预排。“计划方案”的核心功能是进行独立需求、相关需求管理、主生产计划方案、订单交期确认,其管理颗粒度较粗。如果说“编制计划方案”是战争中制定“作战方案”的话,那么“排产”就是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了。其主要考虑点是面向产出,强调工序开工时间、某个具体时间段的详细安排。其核心功能是明确订单的生产顺序、每道工序的产能负荷、工单指派、进度管理。简单地说是在“作战方案”敲定的情况下,进行详细的“作战计划”部署,其目的是确保“作战方案”得到彻底的执行。管理颗粒度较细,通常能到班次、小时。因此,“计划”是基于订单交付和内部资源统筹的策略和方案制定的过程;“排产”是基于“计划方案”的细化执行,根据交期、物料、产能、工艺路线……等各种参数综合计算的一个过程。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7
作者: 杨思民
点击次数: 281
前言:SOP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三个单bai词中首字母的大写 ,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SOP的精髓,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用更通俗的话来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SOP带来的好处:1.帮忙企业树立良好的生产形象,取得客户信赖与满意;2.实现生产管理规范化、生产流程条理化、标准化、形象化、简单化;3.使操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快速掌握较为先进合理的操作技术;4.根据作业标准,易于追查不良品产生的原因;5.将企业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记录在标准文件中,以免因技术人员的流动而使技术流失。如何编制行之有效的SOP:首先从流程上保障SOP从开始编写到发布执行之前的环节没有缺失,让编写人员与操作人员达成共识。以下是编制流程,供大家参考,思考下你们在编制过程中是否缺少了某个环节。1.SOP编写计划书:明确SOP的编号、操作名称、编写人或小组负责人、初稿完成时间、小组讨论时间及最终的定稿时间。2.SOP编写:编写人员要求是对现场作业,产品非常熟悉的工艺技术人员3.SOP讨论修改:该环节是能否成功编制的关键,讨论会参与人员包括操作员、设备人员、工艺人员和品管人员;讨论会要作到互相挑战,各抒己见;必要时进行现场确认。4.SOP试运行:通过实践来检验SOP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5.SOP的定稿、批准和执行:SOP制作后需经制造、工程、品管签核确认OK后送至文管室发行,使用单位根据实际需要申请使用。相关单位签核重点:6.适时更新:当工艺要求、设备状况等发生改变时,要对SOP进行评审和更新,定期回顾,确定回顾时间及参加人员将回顾结果纳入更新内容。其次一份好的SOP能有效指导现场操作,需要满足:SOP六要素1.物料名称及数量:在生产前须确认好...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6
作者: 辛健
点击次数: 233
在我们以往推动的自主维护活动中很难设定可量化的目标,这也是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其实目标设定可以由预期想要达到的结果来决定,自主维护的开展观念是;到什么时候为止能有多少分的水平,每个步骤的完成时限,设备整理的效率。这就可以设定两方面的指标,1、活动过程指标,如步骤开展进度、步骤开展完成的设备台数等,2、结果导向指标:故障、设备综合效率、短暂停机件数、品质不良等,下面这张图是某公司设定的AM指标,供大家参考。为了能成功的开展自主维护活动,我总结了一下12个关键点,分别为:第一,部门间的协调很重要;第二,组织主导以求实践;第三,样板先行加强指导能力;第四,诊断的做法要日常化;第五,从传达教育中去学习相关内容;第六,深入了解OPL的内容;第七,成功的经验就是挑战;第八,活动过程中实施个别改善;第九,活动看板是领导与员工沟通的工具;第十,会议是小组活动的指针;第十一,执行力要强;第十二,彻底执行。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4
作者: 吴晓华
点击次数: 228
精益生产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如果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推行精益生产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确企业要推行精益生产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要识别企业经营过程的目前的痛点,希望推行精益生产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点的改善,将精益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导入企业,以点带面逐渐在企业内部建立系统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企业运营体系的提升。在具体推行方面,高层的支持,特别是以上所提到的高层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坚持精益生产的推行,必须明确目标,希望精益生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并不遗余力的给予支持,这样精益生产才可能有效的推行,并取得希望的效果,否则最终将会半途而废。企业导入推行精益生产很容易,通过一定的培训、体系的搭建,但精益生产的管理难在坚持,难在将精益生产和企业运营管理相融合,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精益文化,而这一过程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业高层的认同,持之以恒的坚持,最终为企业铸就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精益生产在企业落地,一般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公司高层持之以恒的重视。按照以往的经验,企业推行精益一般需要自上而下推行,因为精益的推行是需要协调各种资源、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如果公司高层不重视或者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即使推行了精益,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更谈不上精益文化的形成。2、对精益生产的重视与推行需要自上而下,落地执行需要自下而上。公司高层重视,投入了相应的资源,有了推行的动力,那接下来就需要从基层开始,逐渐开展精益改善,从基层员工开始所有人学会精益工具的使用、利用精益工具改变工作方式、工作思路、转变意识,实现精益管理的落地。在内部落地阻力比较大时,可以考虑引入外部资源,但最终还是取决于高层对精益推行的重视程度。3、有了高层领导的重视,从基层到中高层逐渐有了精益管理的意识,并掌握了具体精益工具方法的使用,接下来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精...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2
作者: 吴锦城
点击次数: 140
职场的生涯都是无数个解决问题日子的连缀,对于咨询机构每一次的合同或项目的执行过程也都是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掌握运用系统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成为一门核心掌握的技巧或技能。如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也是由于培养解决问题的顶级专家而出名,其中以麦肯锡命名的三本著名的书-《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也都紧扣“解决问题”这个职场的关键焦点进行展开。您可能会接触很多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如戴明的PDCA,六西格玛流程问题解决DMAIC等等,对于不同的方法之间的差异无非是解决问题的阶段步骤,或不同问题之间用到的工具存在的差异,对于解决问题的整体思维是具有异曲同工的,回到问题解决的流程无非如下图所示:这里所展示的是典型的问题解决的流程,对于不同的问题,流程或许会有些差异,如在发现问题的环节,如果问题的表征现象比较的浅显,可能后续的执行流程就会直接导入对策,这些点的内容,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会进行阐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的核心是对问题如何进行宏观系统的架构,这里我觉得离不开两个核心的能力: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性构成问题到对策的纵向串联,每个环节的相互支撑;发散思维又构成对于整个逻辑的发散补充,简单来讲就是构成问题解决的广度及深度交络。而这两个能力看似简单,还得经过长期的不断历练,才能形成思维的定势。首先,我们从问题本身进行切入,分享一下如何“发现问题”。(1)定义问题:期望与现状之前的差异这里的期望,就是“业务的需求”,或通俗称为“客户的需求”,当然客户可以界定为外部客户跟内部客户。在商界,这个需求有以下几个典型的形式:竞争需求,组织需求,财务需求和运作需求。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期望值,这就构成的实际现况与需求的同期性,如某企业2020年的从公司运营成本分析发现,其单件制造成本为40元/件,而竞争对手的单件成本为38元/件,并且从财务角度分析,如果维持40元/件...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0
作者: 吴贵阜
点击次数: 180
我们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这两个概念,理清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对管理者提升自我的管理认知是有很大帮助的。什么是管理幅度呢?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也就是看一个领导能够管理多少人。管理幅度一般会受到行业特点、人员素质(涉及的人员素质)、工作性质、环境特征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以工作性质的影响为例,培训师培训的时候可以一对一、一对百甚至上千都没有问题。但如果是游泳教练呢?一对一、一对十都可以,如果一对一百那就谁也学不会游泳了。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从最高主管到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级。管理层次的多少,应当根据组织的任务量与组织规模的大小而定。规模较大和任务量较重的组织,其层次可以设定得多一些,让大家一起来分担组织的管理职能,参与到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人员就会多些。规模较小的组织,就没有必要安排那么多的管理人员,通常有能力的几个管理人员就可以把组织完全管好,所以就可以采用少层次的组织结构。管理幅度与与管理层次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这二者之间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越大,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越少。管理者能力强,就可以多管一些人,企业就不需要设置过多的管理者。设置较少的工作层次,管理者把工作做到位就可以了,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会少一些。反之,管理幅度越小,一个管理者管不了几个人,设置的管理层次就会多些,多配置一些管理人员,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次,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就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呈现不同的形态。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企业组织呈扁平状的组织结构形态。而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的组织呈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形态。英国的管理学家厄威克提出了普遍适用的管理幅度,即每一个上级领导人所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5~6人。管理幅度一般来说以3~8人最优,管理层次以3~4层左右为最佳。主管人员应该知道管理幅度是有限度的,并...
发布时间: 2020 - 07 - 19
回到顶部
扫描进入小程序
分享到:
Copyright ©1999 - 2022 北京冠卓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827号
客服热线:400-168-0525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cynthia.wang@gzconsult.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东路400号院1号楼14层2单元1712
X
1

QQ设置

在线咨询

---------------------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400-168-0525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