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处理问题的角度来看,大约有三种人:
一种人,擅长逃避问题
一种人,一心解决问题
一种人,格局决定成就
换句话说,你处理问题的能力,暴露了格局的大小。
01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成为了问题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连最低等的草履虫也会从高浓度的盐水中逃走,游向含盐量更低的水域。
可是,人一旦逃避问题成了习惯,就会渐渐失去思考,精神变得贫瘠。
生活中,逃避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衣服上总是要沾点饭粒儿,鬓角旁总是要冒出几撮银发,耳朵里总是要听进几句闲言碎语。
“逃避问题”后短时间以内所发生的一切看上去被处理得很轻松,其实是将面前的问题捡了起来,背负在身上。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很胆小的人,在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什么妖魔在作祟,就害怕地跑了起来。
奈何影子时刻跟随在他身边,他跑的越快,影子也就追的越紧。他只能跑得快些,更快些,最终活活累死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有顺境就会有逆境,就像是每个人都会在阳光下找到自己的影子。
越是逃避困难,我们不得不处理的问题堆积越多,就越会身心俱疲。
02
心里分析问题,手上解决问题
聪明人在困难的面前不会选择逃避和妥协,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认清问题,解决问题。
在庄子的《达生》篇中,有一个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要到楚国去,他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粘杆粘蝉,动作轻巧地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
孔子说:“先生的技术真是巧啊!这其中有窍门吗?”
驼背老人告诉孔子:“我有我的办法。虽然粘杆很长,在杆头上的黏丸也不好掌握平横,蝉也爬的很高,我却可以勤加练习。
黏蜩的时候,我会站稳身形,就像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地很大,眼前的景物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聪明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正如老者黏蜩一样,心里在分析问题,手上在解决问题。
他们往往对于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愿意付出成百倍千倍的努力,去攻克难题,把事情做到极致。
面对问题,尽心尽意,尽善尽美。如斯强者,何愁不能取得成功?
03
破局之法,为成就格局之道
当把心空了下来,去如实地观察,此时的心感应力是最好的,洞察力是最强的。对智者来说,无心,是最高级的谋略;观察,是最顶级的思考。
成就格局之道,就藏在这些破局之法里:
◇遇“难”,宜“宽”
“宽”指的是心态,放宽身心,勇于接纳事情的好坏;事情越棘手,越该宽容接纳。遇事难有圆满,有得有失,有失有得,无须动气。
◇遇“急”,宜“缓”
古人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说的是,再大的灾祸,都是片刻间的不能忍造成的。
办事全在圆融周密,思虑深远;匆忙仓促难免疏漏,反而增加事情的难度。紧急的事,要慢慢做。
◇遇“大”,宜“平”
越是重大的事情、重要的关头,越要平心静气,有举重若轻的胆魄和实力。
◇遇“杂”,宜“统”大格局的人,往往有着较为缜密的系统思维。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们并不是不在乎小节,而是看到更高远的利益。
不把某一问题孤立、分割开来,而是当做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懂得取舍,懂得统筹安排,懂得拎取最主要的东西,然后精准发力。
◇遇“烦”,宜“放”
人生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跳出局外看局内,取消问题不仅是局外的境界,还是局内解决问题的真正法门。
庄子留给我们的处世法宝是: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最睿智的修行,是修心、看淡、放下。当我们学会从未来看现在的自己,我们将变得不再迷茫;
当我们学习多角度辩证地处理问题,我们将变得智慧;
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实现自己,我们将变得从容坦然。
懂得如何破局,最终将形成自己的大格局。
本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