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  400 168 0525
Service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如何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带你“两步走”!

日期: 2022-02-11
浏览次数: 37


01

推进智能制造意义重大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


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据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十三五”期间,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


二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300余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2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100个。


三是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在“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王卫明介绍说,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智能制造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


二是智能制造是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智能制造通过重构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推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协同和优化。


三是智能制造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不仅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还能促进农业、交通、物流、医疗等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02

四项重点任务必不可少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已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转向系统创新、深化应用的新阶段。但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供给体系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表示。


《规划》针对性地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系统创新。


攻克基础技术、先进工艺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4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生产过程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跨企业信息交互和协同优化以及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仿真优化4类系统集成技术。建设创新中心、产业化促进机构、试验验证平台等载体,形成全面支撑行业、区域、企业智能化发展的创新网络。


 二是深化推广应用。


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拓展智能制造行业应用,制定细分行业实施路线图,建设行业转型促进机构。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鼓励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


 三是加强自主供给。


大力发展基础零部件和智能装置、通用智能制造装备、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以及融合有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引导装备制造商、高校院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等联合开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控制执行等工业软件。着力打造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专业化、高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解决方案。


 四是夯实基础支撑。


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标准的顶层设计,加快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积极开展标准国际合作。加快完善网络、算力、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着力加强安全保障,推动密码技术应用、网络安全和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技术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育安全服务机构。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开展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


我们可以把《规划》中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标准看成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压舱石’,夯实‘压舱石’,就能够为智能制造高速前行、快速领航创造有利条件。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组委员郝玉成表示,《规划》提供了从夯实基础入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夯实制造本质的基础;

二是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的基础;

三是夯实智能制造标准的基础。


03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


促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规划》强调,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投入,鼓励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加大投资,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完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从财政部经建司了解到,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方面,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等渠道,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专项”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制造领域符合条件的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等,有效地提升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为了让“蹒跚起步”的创新型企业“步履矫健”,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了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国家出资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参股创投基金等方式,破解新兴产业领域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提升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财政部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着眼引导基金政策定位和商业发展,会同国家发改委积极推动基金规范设立和良性运营,牵头组织政府采购,选定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拟定合伙协议,约定各方权责利及监管机制;建立国家出资绩效评价机制,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按协议安排注资,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协调解决基金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健康生态环境,为基金良性运营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一大批智能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汪宏介绍,“十三五”期间,工信部遴选了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探索出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在重点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极大地调动了地方、行业和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积极性,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同时,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培育发展,我国已经拥有6000余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40多家,服务范围覆盖汽车、纺织、医药等90%以上的制造业领域。


由此可见,财政金融支持能够有力确保《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中心研究员赵福昌告诉记者,中央财政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创新支持政策,不但符合WTO通用的“游戏规则”,还能够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新闻
点击次数: 0
车间作为企业生产的核心环节,其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和产品质量。一份优秀的车间精益管理推进方案,助力车间实现持续改进和高效运营。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车间管理必须不断追求精益化,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一、培训和宣传定期组织精益管理培训,向员工介绍精益生产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实施方法,提高他们对精益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在企业内部开展...
2024 - 04 - 19
点击次数: 3
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玛都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它们分别来自日本和美国,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精益管理强调消除浪费、提高效率,而六西格玛则注重减少缺陷、提高质量。两者结合,形成一种更加全面和高效的管理方法。实施这套管理需要遵循一系列严谨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不仅确保了项目的有效推进,还促进了企业持续改进运营。一、定义问题明确项目目标和范围,确保所有相关方对项目有共同的理解。通过深入调研和...
2024 - 04 - 18
点击次数: 3
6s目视化管理咨询通过视觉手段,使管理状态一目了然,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浪费、提升品质的目的。从整理到安全,每一步都体现了对工作效率、环境优化和员工素养的高度重视。那么,6S管理对企业管理有哪些启示呢?1、清晰的目标与规划整理(Seiri)和整顿(Seiton)告诉我们,企业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就像整理家务一样,企业需要清晰地知道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从而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2024 - 04 - 17
扫描进入小程序
分享到:
Copyright ©1999 - 2022 北京冠卓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827号
客服热线:400-168-0525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cynthia.wang@gzconsult.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东路400号院1号楼14层2单元1712
X
1

QQ设置

在线咨询

---------------------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400-168-0525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