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强烈意识到必须争夺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从外部环境来讲,当然是中美对抗加大了中国的忧虑感。从航空轮胎、轴承钢到光刻机,这两年中国更加清醒认识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屡屡被美国“卡脖子”。
除了应对中美科技脱钩,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预判也在指导中国的战略方向。
现在全球处于信息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更迭期,新的经济模式和产业格局都尚未定型。
一旦爆发新的科技革命,必然意味着现有体系、规则、框架、标准的颠覆和再造。
这更加让中国坚信数字经济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在数字经济时代,标准化的重点是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华为扎根5G领域让中国明白了一个道理,先占领市场,你就能在主导标准制定上占得先机。
华为在5G“标准必要专利”提交者中位列第一,占比达到了20%。就算华为被排挤出5G,别的企业照样还是标准中的华为专利买单。美国商务部也不得不后退一步,允许美国企业和华为合作制定5G标准。
所以,中国除了在国内整合标准,还通过“一带一路”增强中国标准的影响力。
比如2019年,推动8项中国标准转化为蒙古国家标准,232项中俄民机标准纳入标准互认目录,与巴西标准局开展中巴工程机械标准化合作。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意识到自己占据了大数据收集的优势。
虽然美国在半导体领域优势巨大,而中国市场规模比美国更大,数据收集也更容易。大数据集对算法至关重要的,黄奇帆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算法是人工智能的魂,但它要变得有灵气,就需要大数据不断地喂养。
还是拿“一带一路”举例,中国建立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实现35个“一带一路“国家、5个国际和区域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信息检索。
此前中国在标准国际化方面一直参与度不高,近年来也变得异常活跃。
中国近年来在ISO、IEC的提案年度增长率都达到了20%左右。在2019年,中国新提交ISO和IEC国际标准提案共238项,其中ISO提交150项,IEC提交77项, ISO/IEC信息技术联合技术委员会(JTC1)提交11项。
此外,中国还向ITU提交了830份与有线通信规范有关的技术文件,数量居全球首位,超过了后面三个国家韩国、美国、日本的总和。
在这些国际组织中,中国的影响力也大为提高。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承担ISO、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73个、秘书处88个。2020年1月,原华能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正式出任IEC主席。
不过,标准的数量上去了,还只是一个开始。
国际标准的制定其实是自愿的、基于共识的,也就是说,它们也必须是被市场认可的、可以高效协作的优秀标准。
关键还是要看标准的质量,质量上去了,才有可能提升中国标准的影响力。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冠卓咨询老师对项目组的全程辅导,通过做项目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问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并让我们的管理人员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公司总经理 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