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  400 168 0525
Service 六西格玛

如何从无序到有序走向精益生产?有办法!

日期: 2020-01-28
浏览次数: 24

普遍挫折包括:


对精益要素的理解和对工具的应用准确,短期见效快,但无法长期持续


行动看得见,但是改善效果无从衡量,无法确定投入产出比


为推行精益生产而形成新的庞大组织和团队,反而导致总体效率降低,得不偿失


为了精益而精益,生搬硬套精益工具和方法,而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改良


生产部门得不到其它部门的配合,微观环境阻碍精益方法落地


中层人员忙于日常事务,对精益生产敷衍了事


一线工人未能从改善中见到好处,习惯于按照以往的经验做事


企业在精益生产推广过程中遇到上述种种问题,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制造业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和企业特定生产环境的原因。但导致精益生产推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企业没有从系统、务实的角度来理解和落实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一种组织能力


精益生产的精髓并不是僵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成工具、方法和套路,而是企业生产系统不断创新和持续改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各个层级乃至每一个人的参与,因此精益生产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组织能力。只有当精益的原则和方法内化为组织能力,企业才能从容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并实现自我完善。


为了更好地理解精益生产,我们首先来了解精益生产需要帮助制造企业首席生产负责人回答的问题:


我们的运营表现是否和客户的要求一致?


我们的工厂是否在持续有效地推动成本、质量以及交付的改善?


在原材料等要素的成本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如何维持和改善毛利率?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何保证工厂的生产安全?


如何改善零部件、在制品和制成品的库存管理?


我们是否有效地实现了跨部门的协同效应?


如何发挥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动性?


如何降低一线工人的流失率并提升士气?


如何从无序到有序走向精益生产?有办法!


上述问题都是企业生产负责人日常关心的重要问题。企业需要围绕这些问题搭建精益生产的管理内容和机制,精益生产应包含三大维度。


精益生产原则


通过汲取大量历史经验,精益生产已经形成了一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比如消除浪费、柔性、零缺陷、标准化等。这些原则又可以分为总原则、操作层原则、可持续原则三大类。虽然这些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但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特定的生产环境对原则的内涵诠释、优先顺序、组合等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调整。


例如,生产柔性对于汽车制造行业非常重要,但在大批量标准化的电子制造行业中,生产柔性的重要程度就会降低很多,而僵化的专用生产线反而更加有助于提高质量和效率。


又比如,员工授权对于工人经验丰富且队伍稳定的企业非常有效,但是在员工流失率较高的企业中,员工授权的内涵需要作出重大调整。对于后一类企业而言,让员工严格遵守操作指令也许是更好的办法,而不能将改善操作和运营的重任交给经验不多且尽职度不高的一线人员。


生产原则是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最高纲领。一旦确定,生产原则就会对日常的生产管理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一个在制品库存高企的公司在确定以“流程导向”作为生产原则之后,其生产部门的关注重点就应是工厂整体产出的优化,而非某个车间某条生产线的独立产出有多高。这就要求公司持续识别和改善生产端到端的瓶颈工序,尽可能降低中间环节的在制品库存,并对车间和人员的评价指标进行调整。


生产原则也意味着必要的取舍。许多企业都曾经因为质量问题而选择销毁产品。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企业在以质量为重点的阶段为追求质量而不惜牺牲交付和成本。同样,许多企业在追求交付速度和压缩成本时也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如果企业一味追求交付、质量和成本,则往往会造成工人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低等现象,进而带来人员方面的问题。


要实现安全、质量、成本、交付和人员的平衡发展,企业并不需要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极致。这就要求生产负责人和企业领导人具备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判断力及魄力,根据特定发展阶段和具体问题来确定生产原则的重点,明确精益工作的方向,避免在不同目标之间游移不定。


生产原则影响重大,在制定生产原则的过程中企业上下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沟通。生产原则需要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并得到严格遵守,这对于生产部门的高效运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当企业在重大生产问题上面临矛盾时,必须参考这些原则来进行决策和取舍,从而大大降低沟通成本。


生产原则能够帮助企业从价值链端到端的价值创造角度来考虑生产决策,为企业的整体决策优化提供依据。


精益管理八要素


精益要素包含精益生产理论中常见的八大要素,包括:可视化管理、标准作业、物料搬运、设备管理、标准组织、质量管理、产品工艺以及安全健康环保。精益要素大致勾勒出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各个方面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这些都是一般性的方法指导。为了使这些工具和方法在特定企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的生产内容和生产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


以质量管理中的质量门工具为例,这一工具的根本作用是尽早发现缺陷并阻止缺陷在不同工序工位之间的溢出。在车间管理中,质量门会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


由谁来负责质量门的设置(生产还是质量)?


质量门设置在什么地方?


每个质量门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当质量门检查到问题后如何处理?什么情况下需要停线?谁有权停线?


质量门数据如何进行搜集和反馈?


质量问题如何进行追溯?


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如何解决,由谁来负责解决?


质量门在企业整体质量管理闭环中的角色是什么?质量门如何与其它工具相结合?


如果企业在质量门管理中没有理顺上述问题,不能从逻辑上充分解释质量管理,也不能在实际操作中保证严格执行,而只是笼统地说“我们在使用质量门工具”,那么结果往往是质量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质量问题在工位甚至车间之间不断溢出。


因此,精益要素需要以详细的流程和定制化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企业需要在每个流程中载明每一步涉及哪些人员、每个人员的职责是什么、流程每个节点的交付成果是什么、每个流程环节的要求时间是多少、决策的升级机制是什么、每个人员在该流程中如何接受考核、对人员的能力有哪些要求等等。


只有在精益工具和方法通过流程和机制转换为企业内部制度并被相关人员所接受和掌握之后,这些要素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精益要素存在类似木桶理论的效应,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要素的短板都会对整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必须关注这些要素中问题比较突出的部分,并不断地进行提高和改善,最终推动生产管理水平的持续进步。


如何从无序到有序走向精益生产?有办法!



管理要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文化、组织职责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人员管理能力培养等软性要素。


管理文化需要结合企业的精益生产原则以及精益要素中的具体管理机制设计,识别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与当前企业文化中所存在的各种默认行为进行比较,从而认定哪些行为需要被禁止、哪些行为需要受到鼓励以及需要加强哪些行为。具体行为的改变需要企业管理层以身作则并深度参与。


企业管理层还应通过对日常细微行为进行及时激励来逐步实现向企业期望行为的转换。这一过程通常较为漫长并需要很大的耐心。许多企业往往由于在此过程中出现反复而选择放弃,最终导致管理文化转型的失败。


组织和职责设计必须从支持一线工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生产作业这一基本目的出发。


因此,我们首先建议在组织设计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先定义工位层级组织和职责,然后是班组和产线,最后再是车间组织。


其次,企业在生产组织设计中需要处理好各种支持辅助职能与生产核心职能之间的关系。所有职能都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要突出其服务意识。切忌为了监督和监控某些职责而设定一些不增值的机构,或者形成监控职能的官僚主义,最终导致生产职能缺乏积极性,而支持辅助职能又不能产生实际价值的局面。


第三,要防止出现管理幅度过大和层级过多的问题。


绩效指标设计首先需要与组织和职责设计相结合,通过绩效指标来促进组织和职责设计的充分落实。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将远远超越考核对象职责的指标纳入考核之中。


其次,考核指标要将结果和行为结合在一起,不仅要看到结果,还要看到达成结果的方式。这是因为结果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只有通过正确的行为达成的正确结果才具备可复制性。


第三,考核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据相关数据显示,当个人考核指标数量超过10个时,对考核对象的激励作用就会明显下降。一般而言,中层人员的考核指标数量最好能够控制在7个以下。


一线工人流动率较高以及中层人员短缺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一线工人管理方面,企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生产淡旺季所带来的人员需求周期性变化问题,通过人员规划和招聘上岗来应对用人需求的弹性变化,从而在满足生产需求和提高人员利用率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其次,在人员流动性较高的市场环境下,一味期望人员流失率降低也未必现实,关键在于稳定核心队伍。培养和维护一支核心生产队伍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这样一支队伍对确保稳定的生产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生产队伍中层人员管理方面,企业首先需要处理好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及沟通。由于市场上中层人员短缺,人员的晋升速度较成熟市场水平要快很多,因此对中层人员在企业内部的发展预期进行管理成为了提高中层人员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如何从无序到有序走向精益生产?有办法!



另外,企业需要根据中层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对他们的评估结果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将对中层人员的培养和发展纳入其直接领导的考核之中,使上级对下级的培养实现制度化。企业需要通过管理要素的设计将前两个维度中的生产原则和精益要素进行内化,使各级管理人员有动力有能力去落实精益原则和精益要素,最终使精益改善得以固化和持续,从文化和行为上实现生产管理的转型。这是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是将生产原则、精益要素以及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人员能力进行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如果这项工作缺失或者做不到位,往往会导致企业精益生产推进工作的失败。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精益六西格玛让我们的质量、效率、成本、管理上了一个台阶,并得到了美国质量协会、中国质量协会等单位的奖励和认可。”


———上海贝尔某某公司


热点新闻
点击次数: 3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往往会通过寻求高效的生产管理方法来提升自身实力,运用创新性理念来改革运作流程,并满足客户需求。精益生产管理方案作为一种追求优秀和持续改进的方法,其核心理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框架。一、消除浪费:精益生产的核心任务精益生产主要在于消除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低效率的无效行为,运用这一生产理念分析相关无效行为,通过单元化生产等方法和工具来优化,企...
2024 - 03 - 29
点击次数: 1
精益生产管理培训,其核心在于向企业传授和实践一种以“精益求精、持续改进”为理念的生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旨在通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一、精益生产管理培训的价值体现1. 提升生产效率:通过培训和实施精益生产,企业可以识别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如过度生产、库存积压、不必要的运输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 改善产品质量:...
2024 - 03 - 29
点击次数: 5
由于精益六西格玛结合了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的优点,因此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而精益六西格玛咨询公司就能够为企业直接提供全面、高效且系统化的管理解决方案,因此成为企业的有力优化工具,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精益六西格玛咨询公司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地方。1.作为咨询公司首先是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知识,能够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因此,一个成功的精益六西格玛...
2024 - 03 - 25
扫描进入小程序
分享到:
Copyright ©1999 - 2022 北京冠卓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827号
客服热线:400-168-0525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cynthia.wang@gzconsult.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东路400号院1号楼14层2单元1712
X
1

QQ设置

在线咨询

---------------------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400-168-0525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